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森林公安及林业检法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20:21:53   浏览:994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森林公安及林业检法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森林公安及林业检法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



国办发[2005]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长期以来,森林公安和林业检法机关为保护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秩序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森林公安和林业检法机关编制不统一,经费渠道多样且不稳定,严重影响了队伍稳定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林业和公安工作的重要部署,加强森林公安及林业检法队伍的正规化建设,使其依法履行职责,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国务院决定,抓紧解决森林公安和林业检法的政法专项编制和经费问题。经国务院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2005年底前,将森林公安编制统一纳入政法专项编制序列,具体编制数额以2003年底统计的编制数为基数,由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程序报批。森林公安编制纳入政法专项编制后,所需人员,按照录用公务员的条件,从原森林公安机关的干警中择优录用,具体办法由公务员主管部门商有关主管部门研究制定。
二、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从2006年开始,将森林公安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省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合理核定经费标准。中央财政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时适当考虑相关因素。
三、 森林公安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本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在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提出方案,逐步完成。
四、按照中央提出的国家司法体制改革原则,理顺林业检法机构管理体制,由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抓紧研究提出解决林业检法编制和经费问题的意见,按规定程序报批。
五、 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过渡时期的有关工作。要充分发挥森林公安和林业检法职能,确保林区治安稳定和森林资源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八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郑州市预设电信管线暂行规定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预设电信管线暂行规定

政府令第43号

《郑州市预设电信管线暂行规定》业经一九九四年一月二十九日市人民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施行。             

市 长 朱天宝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五日



郑州市预设电信管线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使电信事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河南省邮电通信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预设电信管线,是指敷设在建筑物内部与建筑工程项目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的有线电信线路及其附属设施。
预设电信管线包括电话线、通信电缆等电信线路,以及电信线路管道、分线箱(盒)、交接间、交接箱和人(手)孔等。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市市区规划区、开发区区域内新建、扩建的各类公共楼房和住宅区,以及道路、广场、桥梁、隧道、涵洞等与预设电信管线有关的永久性建筑物。
第四条 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部门(以下简称规划部门)应会同市电信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电信部门),按照超前、节约、稳定的原则,统筹规划预设电信管线的干线和主要支线的总体规划线路。
第五条 预设电信管线应符合下列标准:
(一)办公楼、写字楼、宾馆(饭店)等公共服务设施预设到每个房间和服务台;
(二)工业生产楼房预设到每层楼、每个车间;
(三)教学楼、科研楼和医院、商店、影(剧)院预设到每层楼和部分房间;
(四)住宅楼预设到每户;
(五)高层办公楼和住宅楼应在适当部位预设电信管线交接间或交接箱;
(六)道路、广场、桥梁、隧道、涵洞等构筑物应在适当部位预设电信管线。预设电信管线的具体标准,按邮电部、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执行,此标准之外的未尽事宜,由电信部门会同规划部门协商制定。
第六条 市计划、建设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应将预设电信管线纳入建设项目及其计划编制之内,并将其费用列入建设项目投资总额预算。
第七条 建筑设计单位在进行工程项目设计时,应按照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标准和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通信技术规范设计电信管线,并在设计图纸中标明预设电信管线的设计内容。
电信部门应向建筑设计单位提供电信管线的技术资料,并参与工程图纸初步设计会审,对预设电信管线设计提出修改或完善建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对其合理建议应予以采纳。
第八条 未按本规定第五条进行电信管线设计的,规划部门不予核发建设许可证。
第九条 工程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批准图纸所设计的电信管线进行施工,未经规划、电信部门准许,不得擅自改变电信管线的设计。
第十条 预设电信管线的施工和费用投资,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建设单位规划用地红线以内的支线管道至建筑物内部的管线,包括管线交接间、交接箱、分线箱(盒)、电话线、电话插座、支线管道和(手)孔等,由建设单位委托建筑施工单位施工,其器材费用和施工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二)建设单位规划用地红线以外的电信管线的器材、施工及其费用由电信部门承担;
(三)新建、扩建道路、广场、桥梁、隧道、涵洞等公共建筑设计须预设电信管线的,由电信部门向规划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同步施工,并承担器材费用和施工费用。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选用的电话线、电缆、交接箱等电信器材,必须符合国家和邮电部规定的技术标准,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得使用。
第十二条 预设电信管线工程应与建筑工程项目同时竣工。组织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部门应通知电信部门参与竣工验收,建设单位要向电信部门提供与竣工工程有关的电信管线资料。
经验收,符合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的预设电信管线,其用户在申请安装电话时,电信部门应优先予以安排,并合理收取工料费。
经验收,不符合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的预设电信管线不得投稿使用,电信部门不予安装电信设施,直至纠正并符合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三条 由于不按设计标准施工或施工质量不合格、选用器材不合格而造成电信管线返工的,其经济损失由原施工单位承担。
第十四条 预设电信管线竣工并投入使用后,一般不得迁改;确需迁改的,须由用户报经电信部门批准,并承担迁改管线的费用。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爱护预设电信管线。对于损坏、破坏和阻断电信管线或擅自迁改电信管线的,由电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予以追查,并根据情节轻重、依据有关规定,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排除障碍、恢复原状,承担修复费用和赔偿经济损失的处理;触犯刑律的,提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电信部门工作人员应做好电信管线的管理和维修工作,并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不得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技术索贿、受贿。对于索贿、受贿和工作玩忽职守并造成通信中断的人员,由电信部门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郑州市电信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
第十八条 各县(市)、上街区和市区外的大型工矿区比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难忘三见法学家马克昌老师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唐时华



今日,惊悉法学泰斗、武汉大学马克昌教授不幸仙逝,不禁万分悲痛,也不由想起和马老的三次短暂相见来。
2009年1月8日上午,由云南高院组织举办的“法治之光”系列知识讲座,马老应邀来到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为法官们讲解“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来自云南三级法院的部分法官以及部分检察官和公安干警近500人齐聚一堂,马老的讲课幽默风趣,意蕴悠远,他还结合了云南法院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案例(该案例当时被拍成《血色宽恕》电视片)进行讲解,在马老的讲课课程中,大家不时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第二次见面是2009年8月19日,“第七届中韩刑法学术研讨会”于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由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云南省人民检察院、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和京师高铭暄刑事法学发展基金共同协办。在这个领域有很深研究的马老。自然也在应邀之列。作为研讨会的采访记者,在会议短暂间隙,我有幸向马老请教。马老耐心地对我进行了指点,并饶有兴趣地问及我毕业的学校、专业以及在法院工作的情况,听说我在工作之余坚持写作,马老很高兴,他鼓励我多看书,多学习,多到一线进行实践调研。最后,还亲切和我合影留念。
第三次见到马老是在2009年8月22日上午,当时,武汉大学法学院在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2009届硕士研究生班开学典礼。记得在开学典礼上,马老从三个方面作了一个简短精辟学术报告。记得他当时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化和大众化的关系。他认为法官是一个职业化的群体,业务上要精通,就必须学习掌握法律专业知识。同时司法本身具有人民性,司法的大众化必须与职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学习国外理论与立足中国国情的关系。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要学习国外有益的法律文化,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是学习国外理论,不能脱离中国国情,要将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三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作为法官,要注意总结实践经验。法学理论不是空洞的,而是和司法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经验。这次讲课上的观点,其实就是中韩刑法学术研讨会上间隙马老指点我的观点的精神相似,只是这次讲课时间相对充裕,所以讲得更深入,在座的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三次见面,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作为一名法学学子,能听到马老的讲课,尤其是能当面得到马老的鼓励和指点,实在难得!马老亲切和蔼、幽默风趣的形象深深留在我的心中。
今日,突然得知马老仙逝,难以相信,于是,再次到互联网上查证,铺天盖地的新闻,不禁翻出以前我们的合影,看着他清瘦的面颊,想起那次他的面带微笑的谆谆教诲,不禁已是泪流满面。
怀想马老一生,历经坎坷,少年丧父,目睹日寇入侵,后被打成“右派”,然先生即使身处困境,不忘发奋图强;八十高龄,奔走讲学,硕果累累,当为法律人楷模。一腔热血,一生之系,不计个人安危,都系报国法治宏图理想,矢志不渝。这是中国几千年知识分子胸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实写照,这是当代法律人法治天下的人间大爱。
大师一去,音容宛在;法治重任,后继有人。愿先生一路走好!

2011年6月23日夜于昆明

著名法学家马克昌简介:
著名法学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昌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6月22日19时16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5岁。
马克昌,1926年8月生,河南西华人, 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后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师从前苏联刑法学家贝斯特洛娃教授专门从事刑法学研究。他于1952年返回武汉大学任教,曾于1977年受委托,担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主犯吴法宪的辩护人,并参加过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工作。马克昌曾任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马克昌与人大高铭暄教授合称为我国刑法学界的“北高南马”。他积极参与国家立法,作为新中国法学奠基人之一,为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